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——《蒹葭》
我想《诗经》里唯一我能背下的一首诗就是《蒹葭》了,并不是因为它与爱情有关,有些人还觉得《蒹葭》有什么隐士明志,讽刺国君之类的隐喻意思。喜欢它,仅仅是因为里头那句“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”给我带来的一种感觉,遥远而模糊,美好而凄凉。那时我是很认真也很虔诚地背下这《蒹葭》,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,只是它给我的感觉正是我理想里的那种干净而清澈的世界。
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把《蒹葭》和爱情挂钩,一般老师讲解《蒹葭》的时候也都会说:“《蒹葭》写的是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子,却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。”现在我也不想去讨论《蒹葭》是否有着其他层次的意思,我也只想按着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,谈谈《蒹葭》里所折射出的古代爱情观。也许都是一些误读的观点,但是年代如此之久远,谁又能真正参透古人的意思?况且这是一首意境第一的诗歌,不想去考证它到底具体来自于什么地方,诗歌里的“伊人”到底是男是女,到底是不是情人……我想,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《蒹葭》属于秦风,秦风一共有十篇,大都是东周时代秦地区域的民歌,而《蒹葭》做为秦风中最为出名的一首,并且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是可以引起许多人的共鸣,多少与它里面所表现的一种执着迷茫伤感的爱情有关。
《蒹葭》的产生年代是处于秦国先祖受到周王册封,由秦谷(今甘肃天水)东迁入关中。据说天水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,在天水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雕有年轻女性头像的器物,这些头像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当时还是非常高的,并且在爱情方面应该是享有很大的自由。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与观念的绵延,让该地区一直有着较开放自由的爱情观念,并且浓厚的巫文化,也使他们非常注重一种浪漫深情的男女关系。在后来的秦地区域也一直有着这样的社会风气,因为少了其他地区周礼那种对人们思想生活的束缚,在爱情方面相对有着较大的自由,再加上巫风与乐舞等精神文化,就构成了《蒹葭》的人文基础。
如果我们将《蒹葭》定位在秦人在天水的早期生活,那么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那时在爱情方面有着很大的自由,这一点不单单可以从《蒹葭》中看出,《诗经·秦风》其他的一些诗篇上也可以看出,男女在爱情婚姻上基本是平等的,没有后来中国那种对女性的过分约束,乃至现在的社会风气,也不会赞成或者接受女性的“不贞不孝”。那时的男子在选择女子的时候,并不会有那么多的约束,一般会考虑的也只是长相、贫富程度或者生育能力,所以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是比较常见的。
也许有人会问了,既然当时是这样一种自由开放的爱情观念,那么《蒹葭》所流露出的那种迷茫伤感又怎么解释呢?我想这也是与秦人在爱情方面享有的自由紧密相关。爱情不管是如何自由,它都不是一个人的,在它给予你自由选择的时候,也给予别人自由选择的权利,如果对方的选择与你的选择背道而驰的时候,那么那样一种迷茫伤感的产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。这跟我们现在的某些生活状态有着惊人的相似,越自由就有着越多的不自由,越自由就越孤单失落。这也正是为什么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还是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。《蒹葭》里的主人公一直等待着他想见的人,从蒹葭还“苍苍”一直等到“采采”,从白露“为霜”、“未晞”、“未已”的变换,也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推移,但是不论时间如何流逝,主人公依旧等待着“伊人”,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狂热的行为,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朴质率真,对爱情的主动积极,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浪漫缠绵的爱情的向往。一种外化的浪漫景致给人带来一种内化的感动,在满是芦苇的河边寂寞地等待着不可及的伊人,那是怎样的一种凄凉怎样的一种美好?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这样一种场景打动,有一种干净的情愫就在这时轻松地被调起。
在现在这样一种物欲横流的社会,爱情在很多人眼中比面包更加廉价,保质期更长不过一盒牛奶,“自由”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“放纵”,这样换来的更多是人们对爱情对友情对亲情的不信任,也更多的人喜欢回味干净的过往。《蒹葭》所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久远而干净的味道,那时人们相信爱情,那时人们尊重彼此,不会因为“伊人”的想见而不见去找“她”,只是默默地在不远处悄悄而寂然地观望着。自由不代表随便,也许我们真的应该重新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爱情观,好好体味一下古代的爱情,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,哪怕爱情对于你是只是过去,或者只是将来的事情。
PS:第三四五段有所参考……其他基本自己完工……有些事情实在太学术性,不好乱写,不过好象参考了也是很乱……不敢大参考啊……写得真辛苦……挣扎了好多天,终于在最后一天的中午搞出来了……